摘自《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著。
一辆汽车大致有3万个零件,其供应链之复杂度,可想而知。对于复杂的供应链,汽车行业是如何应对的呢?这里简单地总结三点:
第一,推动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降低产品的复杂度;
第二,供应链分层分级,把复杂的产品化整为零,由供应商来完成;
第三,整合供应商,以简单化的供应来对付复杂化的需求。
先说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美国人有个笑话,说买回一辆雷克萨斯,掀开车盖一看,发现里面装着个凯美瑞。这是在调侃丰田汽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丰田的标准化不但在同一车型推广,而且已经跨越不同车型,比如雷克萨斯和凯美瑞,虽然他们分别是高端、中端车型的代表,但很多零部件都是通用的。本田汽车也是类似,比如思域和CRV是两款完全不同的车型,但用的底盘却是同一个。
在标准化上,很多本土企业也在从“大乱”向“大治”过渡。比如宇通客车,当年曾经是高度定制化,甚至连底盘的长度都可以调整,给供应链带来的挑战可想而知;经过几年的模块化、标准化、平台化后,现在的标准化、通用化水平就有明显的提升,相应地供应链的管控难度也下降。
产品设计有两种,一种是集成式设计,一种是模块化设计。集成式设计对应的结果是你得买一堆零件,然后一个一个地组装起来;模块化的好处呢,你可以把不同的模块给不同的供应商,做好后组装到一起。模块化也是供应链分层分级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汽车行业是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始祖,也是供应链分层分级的先驱。
汽车供应链的分层分级如下:主机厂,比如通用、丰田、大众,负责整车的设计、组装与营销;一级供应商,比如德尔福、博世、强生控制,负责模块的设计与制造,像传动装置、座椅、仪表盘就属于典型的模块;二级供应商,比如英特尔、英伟达,提供像芯片这样的关键的技术;三级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等[1]。要说“汽车行业”,其实主要指的是主机厂和一级供应商——他们都聚焦汽车行业,而二级、三级供应商呢,则往往服务多个行业,其产品有更大的通用性。
一级供应商相对强大、完善,可以说是汽车行业的一大特点。在别的行业,比如家电,一级供应商就相对弱多了。比如2009年,我和一个美国咨询公司到国内,帮助一个家电制造商外包生产,一大挑战就是没有合适的一级供应商。这也容易理解:长期以来,汽车行业由一级供应商的事情,比如模块、系统的组装和测试,在家电行业一直由家电制造商做。老子不死儿不大,一级供应商自然就没法成长。这也跟该制造商的产品设计有关:他们采取的是集成式设计,从供应商处采购的是零配件,所有的组装、测试工作都在制造商的生产线上。
严格意义上,在汽车供应链的分层分级里,一级供应商有特别的含义,他们负责的是模块、子系统的设计、制造,而不是简单地按图加工零配件。也就是说,并不是直接跟主机厂做生意,就都能算做“一级”供应商。部分一级供应商也是竖向集成解体、专业化的产物。比如德尔福原来就是通用汽车的一部分,后来从通用分割出来,成为一级供应商。
分层分级后,主机厂需要和一级供应商紧密合作,因为一级供应商做的事,本来就是由主机厂做的。这就注定不能有太多的一级供应商,否则管理难度会太高,管不细、管不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分层分级和供应商整合是相伴而行的,分层分级的过程也是供应商整合的过程。如果你看北美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供应商整合是个非常清晰的趋势,不光在汽车、家电、快消品等大批量行业,也包括飞机制造、大型设备等小批量行业。
供应商整合带来规模效益,反映的也是以简单对复杂的思想。需求已经很复杂,如果供应也很复杂,我们就冒以复杂对复杂的风险,导致规模效益彻底丧失。作为企业,我们要么要在需求端“收口子”,降低需求的复杂度;要么要在供应端“收口子”,整合供应商,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如果两个口子都收不起来,就注定供应链的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
在上述三类做法以外,欧美车厂的常见的举措还有产品线整合,以降低产品的复杂度,提高规模效益。比如在2008年破产重组后,通用一大举措就是精简产品线,把品牌砍掉一半,只剩下雪佛兰、卡迪拉克、别克和GMC。丰田、本田、克莱斯勒在美国的品牌更少,只有3个或不到[2]。当企业懂得做减法时,就算成熟了。这也是行业成熟的标志:就拿汽车行业来说,在过去几十年里,整车厂一直在整合,直到今天的三足鼎立(美国、欧洲和日本各自有3个主要整车厂),一级供应商也是,这里不予详述。
顺便提及,对于供应商的分级分层,飞机制造行业也在取经汽车行业。传统上,飞机制造行业高度竖向集成。随着飞机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飞机制造商就开始推动外包,构建分层分级的供应链结构[3]。比如在开发“环球快车”喷气机时,庞巴迪就一改竖向集成的做法,率先导入10来个风险共担的一级供应商,给它们分包多个子系统,并赋予系统设计的责任。这一模式取得成功,一级供应商承担了“环球快车”的一半开发成本。
在开发其双引擎的E-Jet飞机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也导入这种做法,同时整合供应商,把关键供应商整合到40个不到。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事了。进入21世纪,波音、空客等就开始大幅外包,比如在梦想787的开发上,波音承担的主要是系统集成者的角色,65%的业务外包;在A350的开发上,空客也显著增加外包幅度,外包比例由以前机型的30%左右,一路上升到A350的50%。当然,波音在梦想787上外包过渡,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后来也在调整,比如为了更好地控制全球供应链,不得不买断有些关键供应商,增加了竖向集成的戏份[4]。
[1]出自The Automotive Supply Chain,Explained,medium.com,2018年2月16日访问。
[2] A Painful Departure for G.M. Brands,作者MICHELINE MAYNARD,纽约时报,www.nytimes.com,访问日期:2018年2月20日。
[3] Post-Tier 1: The next era in aerospace supply chain evolution? 作者Kevin Michaels, www.linkedin.com, 2018年2月21日访问。
[4] Boeing acquires second 787 supplier plant, by Hal Weitzman andKevin Done, Financial Times, www.ft.com, 2018年8月8日访问。
UPS卖掉货运后,FedEx也考虑剥离货运,全球公路货运寒冬?
4792 阅读公交车送快递,邮政、顺丰、京东物流等巨头纷纷入局
2319 阅读8家快递被曝有一半“向上取整”!快递违规收费全清单!
1401 阅读41页PPT深度解读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模式!
1237 阅读京东物流智狼机器人跑向全国!拣货最快秒级
1213 阅读DPD英国与Yeep!达成战略合作 将新增8000个自提柜
1007 阅读浙江省开通首条往返乌兹别克斯坦全货机航线
1014 阅读链库与新疆海鸿冷链达成战略合作
896 阅读马士基与沙特邮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882 阅读轩航国际航空物流(深圳)有限公司完成2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929 阅读